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品牌强菌论谈之一:品质提升是食用菌品牌化发展的第一要义

时间:2022/4/13 16:09:10|本文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点击数:

品质提升是食用菌品牌化发展的第一要义

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  高茂林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食用菌生产规模和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增长,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部分产区、部分品种、部分季节或部分市场,已经出现食用菌产品供过于求的问题。这一现象,与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总体情况相一致,反映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标志着发展的成果。当前,全行业正在实践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开启了我国食用菌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一、食用菌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体现

 

生产布局逐步优化。特色优势区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优质产品生产布局初步形成,品种多样化和品种结构趋向合理。

 

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木腐菌和草腐菌的培养基原料来源更加多样化,可循环利用水平提升,投入品合格率明显提高,菌业对畜业和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利用贡献率明显提升。

 

设施装备和技术支撑能力增强。工厂化生产方式已在多数品种生产中运用,设施化生产广为利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在工厂化品种和部分传统品种中使用,液体菌种利用取得显著进步,良种和自主知识产权菌种进步加快。单位生产率明显提升,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较快。

 

适度规模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菌业生产经营集中度提高,产业分工趋向精细和专业化,小农户向出菇环节和技术工人转向。经营主体的资本化利用水平提高,部分企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产业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传统品种、工厂化品种、药用菌、野生菌等多元化发展。食用菌加工业产值与行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菌业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开始起步。

 

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全国例行质量监测合格率稳中有升,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增多。野生毒菌中毒的防控意识增强,产品染污率明显下降,品牌和诚信引起重视。

 

 

 

二、推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的理念尚未普及,生产分布和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仍不匹配,绿色优质特色产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

 

分散生产和不规范生产还存在,按标准生产的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执法监管存有盲区,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犹存。

 

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粗放,部分地区资源过度消耗,产地环境治理难度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科技上重大原创性前沿性成果不多,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不健全,科技和生产“两张皮”现象突出。

 

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深加工发展滞后,产销市场衔接不畅,流通与储存中质量损耗较大。

 

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部分品种和环节的对外依存度偏高,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数据化利用水平不高,品牌意识有待提升。

 

 

 

三、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与路径

 

农产品的质量就是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农业强不强,归根到底得用质量来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农产品的优势也是集中体现在质量上。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质量兴农,实现农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充分满足市场需求,赢得市场竞争。

 

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度融合,整体上我国农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也为我国在全球农业发展中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了舞台。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中国农业品牌,是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菌业要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优化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管理方式,推动全面升级,实现在乡村振兴中有作为有地位有收益。

 

——绿色化。大力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电等绿色技术,积极推动水土资源节约和投入品高效利用,全面开展环境污染防控,提升废弃菌棒(包)、包装用品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菌业。

 

——优质化。加强优质品种研发推广,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区,积极发展优质高效产品,加快发展现代化高效菌业。

 

——特色化。深入开展特色产品种质资源保护,挖掘特色菌业文化价值,打造一批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特色菌业,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深厚历史底蕴的农耕文化名片。推进特色产业在巩固精准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促进贫困群众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持续稳定收益。

 

——品牌化。大力推进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信用品牌,形成一大批高品质、有口碑的菌业“金字招牌”。广泛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加强品牌市场营销,讲好菌业品牌的中国故事。强化品牌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严厉惩治仿冒假劣行为。

 

 

 

四、提升品质,丰富品种

 

一是提升品质。食用菌产品品质是指产品在达到基本的合格保证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的标准程度,在质量安全、品质优秀和具有风味三个层次上,有一个合格、优秀、卓越的递进关系。产品品质是一个品牌产品内在保障程度,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直接影响其市场价格和地位,好品质才会有好品牌。

 

第一个层次,食用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取得相应的生产经营资质(如合格证),产品质量达到合格标准。

 

第二个层次,食用菌生产经营与产品质量达到绿色或优质(如有机产品)的标准,品质保证程度更高。

 

第三个层次,食用菌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更有特色,有优越的生产环境、先进的生产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因素。

 

二是丰富品种。品牌化企业要不断丰富食用菌产品及服务的品种:通过提高技术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针对特殊人群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功能食品。针对消费品市场热点进行研发、设计和制造,及时推出一批新产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发挥食用菌可食、可疗、可观赏的特点,开发有潜质的旅游资源,形成以旅游、休闲、养生为目的综合品牌,满足大众旅游需求。

 

三是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施严格的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加快健全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参照出口农产品种植和生产标准,建设一批优质食用菌产品种植和生产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满足中高端需求。

 

四是推出一批高端化精品。支持企业开展战略性技术研发,形成尖端产品和服务品牌。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面向国际市场,创新产品设计,优化工艺流程,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

 

    

 

    五、以品质为基础,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坚持品质第一,严守质量关。食用菌产业具有绿色生产、循环利用和工厂化环境的优势,要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规范,坚持市场导向、消费者至上,把安全、优质、绿色作为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的安全优质产品)、有机食品(注重环境保护与生产过程监控、推行不使用化学投入品制度,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加强地理标志认证与管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名优特产品,产品的原材料具有天然的地域属性,在特定地域内加工生产,具有较悠久的生产历史或天然历史,产品具有稳定的质量),强化菌业品牌原产地保护。

 

统筹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等设施项目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贯穿始终,将绿色生态融入品牌价值。大力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用菌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推进不同标准间衔接配套,形成完整体系。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实施流通全过程控制,防止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用高质量铸造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