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菌物农业势在必行(三)——学习总书记“三物循环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一点体会
时间:2022/4/29 15:20:38|本文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点击数:
作者:胡桂芳 李长田
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
我国是菌物资源大国,也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菌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菌物农业萌发于上古时期先民采芝(食用菌)果腹,后逐渐扩展至食品的酿糟醪腌等(诸如酵母、酿酒、制醋以及红茶、毛豆腐、臭鳜鱼等美食制作)和堆肥肥田、绿肥沤制等,渐次成为农业的一个分支系统,现已发展成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菌物肥料和食用菌两大产业最具代表性。特别是食用菌产业,经历了“远古人工采摘——宋元时期少量栽培——新中国成立后大面积多品种种植——现阶段工厂化生产”几个阶段,在改革开放40年中,产量由3.5吨猛增至4000多万吨,增长了700倍,生产、消费、出口跃居全球首位。近年来,菌物农业科技创新令人刮目相看。食用菌、益生菌、螺旋藻等智能化菌物工厂异军突起,菌物食品、菌物医药、菌物替代皮革、纤维和菌物建材等已非“天方夜谭”。武汉大学利用水稻生产人血清蛋白,一亩水稻可提纯两公斤人血清蛋白。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将二氧化碳直接合成淀粉,1立方米反应器顶五亩地,其中,二氧化碳直接合成淀粉这一颠覆性成果的核心之一,就是从动物、植物、菌物等 31 个不同物种来源,挖掘合适的生物酶催化剂,将自然界淀粉合成需要的 60 多个步骤减为11 步,突破了自然界淀粉合成的复杂调控障碍。现代菌物农业发展前景令人振奋,必将开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纪元。
但是,我国菌物农业的发展从认知层面到工作实践,从学术研究到管理体制,都与菌物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突出表现在:一是认知层面低,很多人对三物循环的内涵不了解,对其重要性更不认识,把菌物视为小不点,“小菌物”尚未登上多数地方决策的大雅之堂,部署农业仍沿袭“只见粮畜,不见菌物”的老套路。二是菌物农业大而不强。食用菌产量尽管占全球的75%,但不是食用菌强国,产品出口仍以卖原料为主,菌物原料外销后,国外提取加工变成高端食品和药品返销国内,赚足了国人的钱。三是科技支撑能力偏弱。尤其菌种受制于人,更是切肤之痛。我国大宗食用类菌物如香菇、双孢菇、杏鲍菇、白灵菇等品种被日本和欧美控制,全国近30家日产200吨以上的食用菌工厂,菌种基本都从国外购买,一旦断供,损失惨重。而生物菌肥菌株基本来自国外,前不久批准用于儿童食品的9种益生菌菌株全部姓“外”。四是农业菌物工作尚处偏席偏座,甚至没座。比如,目前植物、动物、菌物种业中,独缺国家级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已建立的众多国家级、省级种子产业园独缺菌物种业,甚至还没有国字号菌物种业龙头企业。中国农科院调研发现,全国各菌物保藏单位普遍存在经费不足、设备简陋、手段单一、共享不利等现象,资源面临污染、退化、甚至灭失的风险,急需在硬件设施、专业队伍、信息整合等方面加大投入。此外,菌物农业体系不完整、政策制度不健全、精深加工技术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菌物文化挖掘不够等等问题,都是现代菌物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中之重,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菌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已成为全球生物资源竞争的战略重点。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于2019年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把微生物相关研究列为未来30年农业领域亟待突破的五大研究方向之一。下一次农业革命,微生物或为突破口。在“三物循环”理念指引下,大力发展我国现代菌物农业势在必行。为此,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物循环生产”重要指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大粮食、大食物、大生态、大循环的理念,把发展现代菌物农业作为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从规划、政策、制度、科技、教育、国家合作等方面综合施策,切实加强菌物种业创新、菌物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推广、专业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变革和政策法规建设,环环紧扣,有序推进,持续发力,促进“地增肥、田增产、乡村增绿、人民增寿”,为一带一路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让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菌物农业时代进行曲响彻寰宇!
作者简介
胡桂芳:安徽大学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副主任委员
李长田: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