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美食与文化

科学普及野生食用菌知识

时间:2019/6/4 11:29:47|本文来源:|点击数:

又到了每年野生菌大量发生的季节。“野生菌”一词对于云南人,有太多感情包含于其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讲述出关于野生菌的故事,可以说对野生菌的喜爱深入骨髓。正因为这样,社会各界对于野生菌的关注,从来都是热切的,各大媒体也时有报道。然而,这些报道良莠不齐,对社会大众造成了困惑,甚至对产业产生了不良影响。笔者觉得应该站出来说几句话,把一些基本常识告诉给大家,以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野生菌资源。

松茸.jpg

松 茸


白牛肝菌.jpg

白牛肝菌

  野生菌不等同于野生食用菌

  野生菌是指在自然环境中、没有人为干扰情况下产生的菌类,也就是自然发生的大型真菌,它是一个范围较大的名词。云南目前已知的野生菌有2700多种,跟人们关系密切的可食种类、也就是野生食用菌大概有900多种。通常所讲的“吃野生菌”、“野生菌中毒”等说法,是不准确的,把食用菌和毒菌混为一谈。在野生菌中,除了野生食用菌外,还有野生药用菌、毒蘑菇以及更多的尚未发现价值的种类。

PS:吃菌儿中毒,这个锅我不背!——野生食用菌

  野生食用菌为什么珍贵?

  云南珍贵野生食用菌的特征为:大多共生、难以人工栽培、产量较人工栽培品种低、营养价值丰富、贸易需求量大且经济价值高。主要包括松茸类、牛肝菌类、红菇类、蚁巢伞类、干巴菌类、珊瑚菌类、鸡油菌类、块菌类等。

 鸡油菌.jpg

鸡油菌

鸡枞菌.jpg

鸡枞菌

  野生食用菌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大部分种类与植物共生,是真菌与植物协同发展的结果,受植物群落类型、气候条件的影响无处不在。一直以来,国内外研究者都希望通过人工手段完成共生真菌的驯化栽培。但除了块菌、松乳菇等少量种类可以采用菌根苗栽培的方式成功培育出子实体,但是严格来说,菌根苗技术只是环境模拟和共生机制的利用,还谈不上驯化栽培,而其余大量的共生型野生食用菌在驯化和商业栽培上均无太大的突破。近期云南科研人员对多种野生食用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这对于筛选功能基因、探索表达机制来说,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有望加速其代谢途径和共生机理的探索,但要实现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然了,我们科研工作者也一直在努力。

文章.jpg

  近年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致力于野生食用菌资源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联合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于2015年启动了“云菌基因组研究计划”,完成了90余种野生食用菌基因组测序,并建立基因序列共享信息数据库,有助于促进重要食用野生菌人工栽培和促繁技术,为食用菌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依托基因组信息,解析食用菌营养成分的合成通路,可以为食用菌健康食品开发提供最佳的食用菌原料;(2)驯化新品种10余种;(3)建立野生食用菌保护基地10余个。

  野生食用菌产业十分重要,大有可为

  云南已知的食用菌种类多达900余种,其中90%以上为野生食用菌,自然产量高达50万吨以上,是中国野生食用菌种类最丰富、产量最高的区域,没有之一!

  野生食用菌分布在全省16个地(州)、市,是广大山区农户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特别是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其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目前,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有4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20多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云南省全省实现食用菌产量56.07万吨、产值140.66亿元,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其中野生食用菌产量16.26万吨、产值100.37亿元,栽培菌产量39.81万吨、产值40.29亿元。

  云南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利用是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前提,在提高野生食用菌的自然产量的同时,加强野生食用菌就地保护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通过迁地保护,把菌根化苗造林和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提高块菌、干巴菌、美味牛肝菌、鸡油菌等名贵菌根型野生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当地居民的收益。其次,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农民对野生食用菌保鲜安全认识;建立全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食用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开发,以标准制(修)订、检验检测技术和全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安全,加速云南野生食用菌向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结语

  野生食用菌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张亮丽的“世界级名片”,对于当下,在尚不能突破栽培瓶颈的情况之下,一是要在现有基础上维持并增加野生食用菌产量和品质,让我们的后代也能获得野生食用菌这份大自然的厚礼。另外一方面,云南的野生食用菌要从单纯原料销售的粗加工方式向精细、高效、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提升产品品质和价值。

作者: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孙达锋研究员、郭相副研究员